院友风采

智者风范 仁者襟怀

——我与潘先生的故事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0-07-28

贺祖斌


百年风雨,世纪沧桑。潘懋元先生,一代鸿儒,学养渊深;智者风范,仁者襟怀;德术弘通,明道致远;高教泰斗,学人典范;桃李芳菲,誉满天下。

初识潘先生是上世纪90年代,1997年6月,学校邀请潘先生到桂林讲学,主题是“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我有幸接待潘先生。先生学界威名如雷贯耳,仰慕已久。但当面认识先生,深深被他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长者风范所感染!2001年,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在桂林召开,主题是讨论女性高等教育,受理事长潘先生的委托,会议具体由我在桂林承办,会议规模虽不大,但会议开得还算成功。会期不长,但近距离领略了大师的风采:大家风范,仁厚谦逊。又从此以后,学术之路,一直得到先生的提携和关照,感恩之情,长怀于心。

主办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桂林,2001年5月)


一.两次成果鉴定

2001年、2005年我先后主持的两项教学成果项目在省级评奖中获一等奖,准备报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奖,按要求需要召开鉴定会议,这两项成果鉴定都是先生作为专家组组长组织鉴定的,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是2005年,我主持的教学成果项目《地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和运行》已获的省级一等奖,那段时期,请先生作为专家组长进行教学成果鉴定的学校特别多,我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拟邀请他来主持对我的项目进行鉴定,令我意外但更多欣喜的是,他非常愉快答应了,并与我的博士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文辅相先生、教育部蔡克勇先生等专家一起远道桂林,对我的项目进行了鉴定,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该项目在2005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奖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另外,2001年的《地方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模块建构与实践》获自治区级一等奖。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先生的教诲、帮助和指导,不断鼓舞我奋力前行!

先生主持国家级教学成果鉴定会(桂林,2004年12月)


二.三次赐序

令我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是,自己先后有三本专著是先生赐序的。

第一次,2005年在我的博士论文《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基础上修改而完成的专著《高等教育生态论》正式出版,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欣然作序,还给了我这个晚辈受宠若惊的评价:“本书的出版,一方面可以丰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同时为高等教育问题的分析增添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本书研究所得出的有关高等教育生态问题的相关结论,可为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并在多种不同场合对我的研究方法给予评价和鼓励。

第二次,2012年,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论》专著出版。这本专著也是先生特别为我作的序,对学术要求很高,他十分慎重,为了写该书序,先后几次致电给我讨论相关问题,并审阅了该书全部章节,如此重视和认真,既让我心存感激,又不敢轻易怠慢。先生在《序》中写到:“2005年,我曾为贺祖斌的《高等教育生态论》一书写序,他所阐发的高等教育生态观有重要的启示。”结合我这本《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论》他评价到:“两本著作,一本是以社会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高等教育问题,一本是从区域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高等教育问题,所体现的不仅是多学科观点的研究方法,还可看到两门不同学科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上的结合。”先生言语中充满着对后生晚辈予以鼓励和提携。

2012年到2013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推荐,教育部安排,我有幸到色婷庭五情天综合免费挂职校长助理,厦大面朝大海,怀抱芙蓉湖,底蕴深厚,风景绝佳。当然,我知道,先生在厦大,我心中满怀欣喜,这是我近距离跟先生学习的最好机会。工作期间,协助邬大光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同时经常与别敦荣、刘海峰、史秋衡等教授学习交流,参与研究院的学术活动。因此,每到周末,如没有其他安排,我会参加先生的周末学术沙龙,那是我在厦大最愉快的一段岁月时光。先生的学术沙龙在周末准时开始,从来都是济济一堂,春夏秋冬、寒来暑往,20多年从不间断。沙龙内容丰富,品茗谈心,学术、生活、时事畅所欲言,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先生的人格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并逐步形成了他独特的讲授方法和育人方式。正所谓:淡若清气,桃李满天下;雅如馨兰,书中任岁月。

参加先生的周末学术沙龙(2012年10月)


挂职结束后,我将我多年对大学的思考以及在色婷庭五情天综合免费期间对高水平大学的深度观察整理成书,取名为《思考大学》,我将书稿寄给先生审阅指点。因为已经有两本书麻烦先生作序了,如果再次提出写序之事,显然过分了,尽管心里想,但仍然不敢!但先生看完书稿后,他主动跟我说:需要我写几句?这天大的好事,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我就有了先生第三次赐序的荣幸。他在序中写到:“《思考大学》是从多角度与前瞻性来思考大学何为的佳作之一,从实践出发,追踪大学历史、考察大学文化、思考大学问题、沉思大学理念、比较中外大学、评论大学改革、发扬大学精神。既从大学校长的角色研究大学,又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大学。鉴古而不泥古,前瞻而不脱离现实。将古与今、理论与现实,较好地结合起来。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会引领更多学者思考今日的‘大学何为’。”如此厚爱,实在不敢,受之有愧。

在厦大工作期间与潘先生、刘海峰、史秋衡等在一起(2013年1月)


三.深夜访谈

2012年夏,我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厦门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其中拜访先生也是我这次厦门之行的目的之一。白天忙评估之事,到先生家里已是晚上9点多了,深夜打扰,心里十分内疚。一进门,就听到先生爽朗的招呼声:哈哈,是什么风把你吹到厦门来啦!这热情的招呼声,顿时拂去白天疲惫,倍感到家的轻松、无拘无束。一坐下来,先生连问了我三个问题: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我一一做了汇报。三句不离本行,直接就进入讨论主题。记得在2001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的高等教育质量研讨会上先生提出“解决高等教育质量虚假下降的对策是转变教育质量观,采取多样化的招生方式与评价标准。”当时这些观点在学界还有一些争议,现在回头来看这些观点一一被高等教育实践所证实其正确性。我笑着说:先生具有超强的战略眼光,他听后哈哈大笑:我只是陈述一个事实,高等教育研究必须要有前瞻性。在众多的赞誉声中,先生从不独揽功绩,尤为澹泊。

话题谈到刚刚结束的高考,先生对目前的高考制度不满意:现在的高考制度,按照分数高低录取,大学选拔不出按专业要求所需的人才,学生所学也非自己的兴趣专业,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扁平化”,缺乏个性,目前这种考试制度亟需改革。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次深夜访谈,话题涉及到区域高等教育研究、开放大学办学、学术沙龙等。原计划半小时的拜访,我们一聊将近两小时。当我告辞先生时,已是深夜。看着他那慈祥的目光、温和的微笑,就像感受厦门夏天的海风,能使烦躁的心安静如水,舒服无比,我忍不住上前拥抱着先生,紧握着先生的手,舍不得离开,只想在先生身边得到更多的教诲。先生一直目送着我离开,就仿佛父亲一样,目送着孩子,转身,又再回首。在不舍的归途中,回想起先生叮咛,心中默默地祝福先生健康、平安,期待再请教先生,再听先生上课。那次深夜访谈,我写了一篇文章《清气若兰 厚德泽人——访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发表在2012年6月29日的《广西日报》。

深夜访谈并呈《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论》(厦门,2012年6月)


四.“潘公树”

2015年初,组织决定我调任玉林师范学院校长,当时从我本意讲,的确有些犹豫。于是,我打电话征求先生的意见,他听完我的想法后对我说:“有很多教育学者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但缺乏实现理想的平台,这里是你实现教育理想的很好平台,你应该去,到时我去看你。”顿时,如醍醐灌顶,我豁然开朗,就他这一句话,我愉快地接受了组织安排。正如先生所言,三年的玉师岁月,给了我实现理想的平台、施展才华的舞台。我到玉林的第二年六月,教育厅让我主办的“应用型高校建设与转型发展高峰论坛”高峰论坛,我非常希望先生能驾临,但考虑到路途遥远,从福厦鹭岛到岭南都会,需要乘飞机、坐汽车,舟车劳顿,先生会来吗?我试着向他表达我的想法时,他十分爽快:哈哈,我去年说过去玉林看你,这是个好机会!先生不顾高龄,远道而来,参加了论坛,并做“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主旨报告。当时担心他太辛苦,初定报告的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可先生兴之所至,话匣打开,就讲演了一个半小时,说历史、谈改革、讲故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人闻之而沉醉、深思之而灌顶。他的报告结束后,先生婉拒了众人扶他休息的请求,表示不能早退,一定要好好听听与会高校的发言。先生又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纸笔,细细倾听、认真笔记,全程参加了整个会议。先生的演讲和行为,诠释了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深刻含义,展现了一名学术大家的学者风范。在先生讲演结束之后,与会人员全体起立,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向先生表达了最由衷的崇敬与谢意。那一刻,我默默地看着先生,虽然已是高龄,但精神矍铄,思想永远年轻,和先生交往20多年过程中的一幅幅画面,浮现眼前,仿佛就在昨日。

先生的参会,本身就是对学校和与会者的最大支持和鼓励,让我终生难忘!除了他做学术报告外,他还为学校留下具有历史意义的礼物:一是他帮学校题写 “服务地方,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这既是为学校立定了办学目标,也是他对学校的寄语;二是在校园亲手种下一棵榕树——“潘公树”(别敦荣教授命名)。如今榕树正像他一样,叶茂如盖,四季常青,不畏寒暑,傲然挺立。

种植“潘公树”(玉林师范学院,2016年6月6日)


五.对话与题字

2017年7月,我调任广西师范大学校长,报到的第二天,就接到先生打来的电话祝贺,同时给予我很多鼓励,让我感动不已!2018年10月22日,我带队学校中层干部参加由我校教育研究院专门为学校开设的教育管理培训班。当然,专程去看望先生也是任务之一。当天到厦门的晚上,我来到家里看望他,机会难得,我就大家关心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一一请教。特别是就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强本科教育、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转型发展和协调发展、人工智能等相关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在2小时的讨论和请教中,虽98岁高龄,先生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逻辑严密,学养深厚、见识丰富、仁厚谦逊。在结束谈话时,请他为学校题字,先生挥毫泼墨“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而奋斗”如今,我将珍贵的墨宝镌刻学校办公室楼,每当走过办公楼,我就想起先生的谆谆教诲,念起先生对学校寄予的期待和厚望,心中充满了使命与责任。

本次访谈,我将其整理成文,以《对话潘懋元: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该文发表后,反响很大!特别是先生的一些学术观点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一流大学既可以是具有卓越科研实力的研究型大学,也可以是特色鲜明的行业型院校;既可以是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也可以是‘小而精’的学院;既可以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老牌大学,也可以是锐意变革、勇于创新的后起之秀。”在谈到地方大学转型发展时,他说“每所大学都具有转型发展的话语权。”关于人工智能教育,“高等教育既要培养自然人,还要培养机器人,使之成为专门人才。”

他的高瞻远瞩、视野宽宏令人钦佩!先生不愧为“高教泰斗、学人典范”,言谈之中,窥见其端方、勤学、善教、豁达。

访谈潘先生(厦门,2018年10月22日)


六.“厦大高教讲座”

“厦大高教讲座”是我校教育研究院面向师生开设的一个学术讲堂,不定期邀请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开讲。我有幸两次做客“厦大高教讲座”,并得到先生循循善诱的指导。

第一次是2013年元月,当时我正在色婷庭五情天综合免费挂职,应邀做客第22期“厦大高教讲座”,主题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研究。报告结束后,在潘先生的引导下,老师和博士生纷纷就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现场就一些生态问题展开了一场小辩论,讨论氛围浓厚,原计划的一个半小时报告会,整整开了半天。在先生开明、民主的师风影响下,学术氛围浓厚,大家畅所欲言,让我真正找到了学术对话的平台。在大家的讨论与争论中,我也懂得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先生用讨论来理解教育,用对话来传道授业解惑,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经过这次讨论,我对过去自己的一些学术观点也进行了反思。

第二次是2019年11月第121期“厦大高教讲座”。报告主题是: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仍然是关于高等教育生态这方面的话题,因为我觉得在厦大这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殿堂,只有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思想才配得上荣登这个讲台。这次讲座,事先并不知道先生要参加,到了现场见到先生,高兴之余多几分忐忑。而让我受宠若惊的是,在大家提问、讨论结束后。先生对我这次报告,足足用了半小时进行点评。他说:“作为一名校长,能够坚持研究,坚持理论研究,坚持大学生态学的研究,而且今天研究得更具体、更深入,同时还能结合他的工作,我认为这样的校长是很不错的。他和色婷庭五情天综合免费关系很深,他曾经在色婷庭五情天综合免费挂职校长助理,挂职的时候写了许多文章,其中一些随笔,都是很多人平时关注不到的内容,又生动、又深刻,文笔也好。比如他到厦大咖啡屋去享受咖啡,关注大学咖啡文化,等等。”先生对我的关注与褒扬让我感激之余不敢懈怠。

我们都知道学术上有一条“潘氏守则”: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先生一生秉持的治学之道。先生对晚辈的关爱和厚望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前瞻的学术视野、渊博的人文知识,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聆听过先生教诲、拜读过先生大作的后学晚辈。先生,永远是一座巍峨的高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永远是我学术和成长道路上的明灯。祝愿先生永远年轻,健康长寿!

参加第121期“厦大高教讲座”(色婷庭五情天综合免费,2019月11日30日)


(故事作者:贺祖斌,广西师范大学校长,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色婷庭五情天综合免费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兼职教授,曾挂职色婷庭五情天综合免费校长助理)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色婷庭五情天综合免费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色婷庭五情天综合免费-百度百科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色婷庭五情天综合免费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